2014年11月20日
从聚邻与晨晖农庄看生鲜电商的路线选择
11月8日,上海市普陀区的合阳路菜场二楼, “聚邻—社区信息消费服务中心合阳店”(以下简称“聚邻合阳店”)的大门又一次拉开了,开业两周,这个打着首家“菜场电商”招牌的门店,经历了开业的喜悦、被迫停业的忐忑和重新开业的迷茫。
在阿里双十一创下纪录的571亿元交易量中,蔬菜恐怕在其中微乎其微。在这个衣食住行均可网购的时代,人们每天必须消费的蔬菜始终没能有更好的电商解决方案。
目前的生鲜电商,定位都相对高端, 价格也非普通居民所能承受,而聚邻所谓的O2O2F(线上到线下到家庭)模式,想要做的是网上下单,第二天送货到家或自提,让地头田间的蔬菜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直接到达居民家中,但实际操作起来,并未像预期的敲敲键盘那么简单。
两个农业电商样本
聚邻:低价走量引纠纷
10月31日,看着紧闭大门上的一纸告示,前来买菜的大妈们有点不明白,“卖便宜菜”的商户为何要整改,但在聚邻合阳店店长毛学明看来,问题就出现在“便宜”地“卖菜”。
10月24日,聚邻合阳店开业,这是聚邻模式在上海的第一个门店。根据构想,消费者可以通过聚邻的线上网站或App下单,然后由位于崇明的生产基地当晚根据订单进行采摘,第二天统一配送至各个服务消费中心,服务人员进行最后一公里配送或者买菜者上门自提。经营几天过后,菜场管理者发现,原本是提货、服务点的消费中心,变成了“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”的零售现场。聚邻的价格远低于菜场同类菜品,一斤青菜,聚邻只买1元钱,而市场价是2.5元,便宜六成,于是,聚邻遭到了菜场摊贩的投诉,最终菜场管理部门以涉嫌不正当竞争的理由,要求聚邻立刻停止售卖行为,并另寻提货地点。
“买菜的老年人比较多,现场有菜的时候,只能现场付钱。”毛学明说道,“聚邻本身就是薄利多销,如果另寻门面作为提货点的话,相当于前期投入白花了,运营成本的增加最终还是要转嫁在菜品上,这样一来,惠民的低价菜也不再惠民。”
目前,毛学明还没有找到既靠近居民区价格又较为低廉的门面,不过合阳菜场的聚邻店已经恢复营业,现在所有菜品的售卖全部采取会员直销模式,只有成为它的会员,才可以享受聚邻的优惠价格。
聚邻在海潮路的分店也即将开业,为了避免重复合阳店的问题,他们既没有选址于菜市场,也承诺不会在店内进行蔬菜的销售,未来还是以培养居民网上买菜习惯为主。
晨晖农庄:高价卖出好市场
当聚邻还深陷各种争议之中时,另一家同样是做生鲜瓜蔬的晨晖农庄却卖得火热。
依托于互联网,晨晖农庄通过官网、淘宝、微信三大方式进行售卖。在模式上,聚邻通过搭建平台来完成O2O2F,晨晖农庄更进一步,直接是农场人员自产自卖,实现的是从田间到厨房的端到端售卖方案。消费者下单后,晨晖农庄根据消费者的预约时间通过黑猫宅急便送货上门。在消费者看来,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价格。
聚邻以低于市场30%以上的价格售卖农产品,而晨晖农庄的价格定位则高于市场的1—3倍甚至以上。今年8月开始,晨晖农庄卖出的第一单业务是西瓜,市场价2元/斤的价格,在晨晖农庄翻了两番,一箱20斤的西瓜售价是150元。即使如此,不到两周时间,晨晖农庄1500箱的西瓜就被抢购一空。
他们的黑毛猪肉售价是45元/斤,一只鸡,他们卖到了170元。晨晖农庄之所以敢卖出高价,背后是产品的“有机”成分在支撑,以一只鸡来说,普通鸡的生长周期是4个月,而晨晖农庄的鸡生长周期超过一年,采取的是鄱阳湖边纯林地散养的方式。
据晨晖农庄创始人彭习华介绍,自家的生意都是靠口碑和回头客撑起来的, “这些会员都符合我们前期的市场定位。”彭习华表示,晨晖农庄主要供应两类群体,一类是对食材有较高要求也能负担得起的白领以上阶层,另一类就是对食材要求较高的孕幼群体。他们特点都是愿意以“高价”换取“好食品”。
农产品电商为何只能走高端路线?
上海农村经济协会会长王东荣前年曾做过一个调查,一斤青菜,在崇明的农田里卖1元一斤,到了菜场,价格是4.5元。一位政府人士也透露,菜价高了,菜农并没有受益,很大一部分原因,是因为大批发市场、菜场都不由政府掌管,而是被一些人相对垄断控制,他们通过提高摊位费来盈利,而这些盈利都来自老百姓。聚邻的“O2O2F”模式,原本想通过电子商务,减少蔬菜从田地到菜场的中间环节,打破不合理的价格结构,为年轻人买菜提供便利,但这种对传统模式的冲击,直接动了别人的奶酪,因此也不难理解它为何开业一周便被迫停业。
由于上海周边有多个农业基地的支撑,上海农副产品电商市场很早就已经被打开。但因农副产品的非标准化以及高昂的运输成本,使上海成功的农副产品网站并不多见。《IT时报》记者观察到,市场上相对成功的电商网站,除美味七七较为平价外,菜管家、多利农庄以及晨晖农庄的市场定价都相对较高,只有聚邻瞄准的是市场上对菜品价格较为敏感的群体。
因此,严格意义上讲,聚邻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电商平台,它更像一个直销的蔬菜批发商,只不过通过网络,让每个普通消费者都成了它的客户,但这不可避免地让聚邻的主要客户向中老年群体汇集。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张兵告诉《IT时报》记者,“喜爱‘电商’的群体,都爱推着小推车到超市购买蔬菜,他们更在乎品质,而不是低于市场价几角或是几元的优惠。”他认为,聚邻最初对市场群体定位有一定偏差。
此外,和其他农产品电商平台一样,聚邻同样不能回避的是成本:每个实体店的租金、冷链物流配送的费用、低价值蔬菜的低利润等等,在彭习华看来,“这就是为什么菜管家在早期做好了亏损2-3年的原因,也促使聚邻在初期不得不从下订单送货的方式向‘零售’转变”。
杨张兵认为,“农副产品电商平台,还是应该与市场上的产品有明显区分,在农产品发展初期走差异化路线,未来具有大数据优势后,再根据他们的偏好做更为细致的市场定位和划分。”
然而,当服装、玩具、进口食品,都被电子商务打掉流通中的虚高成本时,为何蔬菜的电商化如此之难,难道菜场摊贩是最后一块被保护的传统商业?这个问题不是聚邻所能解答的。
来源: IT时报